【概要描述】
記者劉俊
食品巨頭相繼停工或轉手業務業內分析三大原因促轉型
步入冬季,向來平靜的食品制造業今年也透露出寒意。近日,在進入中國市場30年后的百事可樂將在內地的24家裝瓶廠打包委以了康師傅,達能酸奶在上海的工廠則停產進行業務調整,雀巢也被傳有意關閉上海等地的冰淇淋制造廠。
連串事件,引發業內懷疑產業資本是否在看淡食品業務。被公認為最具能抗住經濟調整周期的食品業何以“一夜入冬”?背后是什么力量促使這些巨頭轉型?對此,本報展開了采訪。
解讀一 內資火拼激烈外資轉走高端
昨日,本報報道了全球最大食品制造商雀巢承認正對冰淇淋業務進行調整。據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向記者提供的統計,去年我國冰淇淋市場零售額約308億元。截至2009年,伊利(15.8%)和蒙牛(13%)分別占據銷售頭兩位,聯合利華(6.9%)名列第三,雀巢(3.0%)則排到了第四名。
在2005~2009年的5年時間里,聯合利華、雀巢的份額都難有突破,倒是伊利和蒙牛份額都從不足一成快速發展。
資深業內人士林佟(化名)對本報表示,冰淇淋領域應該是產品定位向上行的時候了。而雀巢目前主要依靠銷售中低端品牌,高端品牌德雷爾(Dreyer’s)仍依賴由香港進口,“Moevenpick”品牌也入華緩慢。
以達能酸奶為例,目前它在廣州的市場份額高達12%,但是卻不得不把酸奶從上海或北京遠道運來,生產、銷售、運輸費用高。由于酸奶一般保存期只有兩周,從運輸到上架就幾乎用去一周時間,加上在終端還要和光明、蒙牛和伊利拼促銷,最低每盒酸奶低至0.8~0.9元,這最終可能迫使達能只保留毛利最高的品牌“碧優”。
解讀二 生產運營成本驟升轉移基地
記者注意到,無論是達能還是雀巢、上海工廠都是引發這輪“調整潮”的始作俑者。有熟悉雀巢的人士對本報指出,上海的生產和運營成本較高,不排除轉移到雀巢在天津和廣州的冰淇淋基地。身處上海的達能酸奶情況也類似,正確保能讓北京工廠全力運轉。
“企業發展時應更審慎和科學。”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分析,考慮關停一方面可能是對產品品類的定位和戰略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受成本影響,要進行產業轉移。他指出,上海的規劃可能也如廣州的退二進三等形式,需要將食品企業轉移至成本較低的地方去。
中金公司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的乳品均價同比漲幅一枝獨秀,達到15%或每公斤16.07元,全國的均價只有15.18元。乳品是食品業基礎原料,它的節節上漲甚至迫使光明今年兩次在上海市場對鮮奶進行了提價。
百事大中華區主席孟可仕早前也對本報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大宗商品持續漲價。但是由于飲料業競爭激烈,百事可樂難以進行提價。
解讀三 內外資統一稅收促使調整
我國從去年12月1日起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制度。
一家在廣州生產的外資啤酒企業權威人士對本報指出,去年因為上述稅收制度變化,一下增加了4000多萬元的稅費。“加上廣州酒類價格調節基金、緊縮銀根和貸款利率不斷攀升,這都是導致成本增加很大的因素。此外,由于一些小企業也面臨經營困難,外來工會減少,對快速消費品的需求也就會減少。”
而追溯到更早的2007年,按照新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內外資企業稅率統一為25%,外資企業相比以前15%提高了10%,被稱為“兩稅合一”。有臺資食品飲料商表示,在新規前一年是按10%稅率繳納所得稅600萬元的,而一年后則需凈增加900萬元稅款。
上述啤酒企業人士說,面對這些變化作為企業將更關注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對低端產品進行升級。
當然,如果選擇要關停或出售業務都必須面對勞動關系處理。消息人士對本報指出,達能上海工廠人數不超過1000人,為此達能給出了2種選擇,可以等候調整結果或解除勞動合同領取超過法定的數額的補償金,最終多數人選擇后者。而百事則在近日出臺員工保障方案,如果每位員工獲得1萬元的補償,百事最終最高的支付將可能達到3億元或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