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描述】
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實現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新跨越
目 錄
1 輝煌的成就 寶貴的經驗
2 奮斗目標和總體要求
3 加快推動轉型升級
4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5 加快實施藍黃引領戰略
6 加快建設創新型強省
7 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8 加快建設生態山東
9 加快向文化強省邁進
10 大力保障改善民生
11 加強社會建設 創新社會管理
12 營造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13 不斷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
1 輝煌的成就 寶貴的經驗
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我省走過了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同時,在不斷推進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中,我們也積累了新的成功經驗。《報告》不但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的重大成就,而且科學提煉了過去五年的寶貴經驗。五年的輝煌成就,令人鼓舞,激勵著全省人民同心同德,開拓奮進;五年的發展經驗,彌足珍貴,不僅是過去工作的實踐啟示,也是今后工作的基本要求。
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五年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和各級黨組織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來歷次中央全會精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積極作為、科學務實,順利完成了省九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正如姜異康書記在《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齊魯大地呈現出欣欣向榮、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氣象。”
成就之一: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五年來,全省生產總值接連突破2萬億、3萬億和4萬億元。2011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45429.2億元,年均增長12.3%,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317美元。隨著服務業發展的明顯加快,經濟結構向“新、特、優”提升,三次產業比例已經調整為8.8:52.9:38.3。工業調整振興三年規劃目標基本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萬億元,利稅突破1萬億元。糧食連續9年增產,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鎮化率達到50.9%。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提高,地方財政收入3455.7億元,年均增長20.5%。
成就之二: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五年來,隨著我省經濟實力的大幅提升,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92元增加到2279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368元增加到8342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全省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計8928億元。城鎮新增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連續8年實現雙過百萬,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趨于完善。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類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老齡、殘疾人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累計向社會提供各類保障性住房72.7萬套,順利完成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務。
成就之三:文化建設成果豐碩。五年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公民道德水平和城鄉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數量居全國前列。文化建設呈現出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文化事業日益繁榮,文化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的良好勢頭。公共文化設施明顯改善,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萬戶,文化產業實力大幅提升,一大批精品力作不斷涌現,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尤其是在文化產業方面涌現出了山東出版集團、山東廣電集團、大眾報業集團等一批實力和競爭力都較強的文化企業集團,展現了山東文化發展的整體實力和影響力。
成就之四: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五年來,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力度不斷加大,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在競爭中崛起,全省營業收入過百億元的地方工業企業達到91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達到10家和8家。金融、財稅、農村、價格、社會事業、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改革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2011年,進出口總額達到2359.9億美元,實際到帳外資111.6億美元,境外投資27.1億美元,分別為2006年的2.5倍、2.2倍和6.8倍。
成就之五: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五年來,我省不斷健全社會管理和服務網絡體系,扎實推進法治山東建設,公民法制觀念日益增強,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人大、政協工作富有成效,愛國統一戰線不斷發展壯大。平安山東建設深入開展,一體化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完善,社會管理創新得到加強,連續五年居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核前列。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服務群眾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取得新的成績,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數量連續八屆居全國首位。
成就之六:黨的建設全面加強。五年來,省委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同時,根據我省黨建工作的實際,以改革創新精神積極推進黨的建設實踐和理論創新,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城鄉基層黨建統籌建設、干部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反腐倡廉建設等方面都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打造“齊魯先鋒”為載體的黨建品牌體系和具有山東特色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現了創先爭優的總體目標和內容的具體化,開展了深入扎實的黨風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積累的寶貴經驗
過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為山東向著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實施富民強省新跨越的更高層次邁進、更高目標攀登奠定了堅實基礎。需要全省上下認真總結、深刻銘記的是,我們在推進改革深入和科學發展的生動實踐中所獲得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不僅體現了過去多年的成功實踐做法,也是推動未來山東科學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必須在今后工作中一以貫之地堅持。《報告》中用了六個“必須始終堅持”對這些寶貴經驗進行了科學提煉和全面總結。
經驗之一:高舉旗幟方針明確,科學發展方向正確。《報告》指出:“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指導方針,講政治、顧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緊密結合山東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牢牢把握山東工作的正確方向。”這段論述的核心和要點在于充分強調了指導方針和工作方向的重要性。理念是戰略決策的先導,它不僅決定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還決定戰略決策的方向、規劃與布局,進而決定戰略決策的實施過程與效果。科學發展觀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論支撐。五年的實踐證明,無論外部環境怎樣變化,我們都要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松、不動搖。發展必須是在科學發展總體要求下的發展,不僅要保持增長速度的快,更要突出發展質量的好,要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與可持續性。只有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才能始終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前行。只有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緊密結合山東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牢牢把握住山東工作的正確方向,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才能取得實效。
經驗之二: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理清思路打造優勢。《報告》指出:“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把握規律,深入謀劃山東發展戰略,提出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目標任務,不斷完善‘一線三點’的工作思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產業布局,注重發揮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統籌城鄉、區域、海陸發展,著力打造山東發展新優勢。”
這段論述強調了工作中堅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把握規律的重要性,同時更體現了我省各級黨組織開闊的視野和思路。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只有在堅決落實中央精神和省委戰略部署的前提下,不斷突破常規,開拓創新,才能進一步激發全省人民奮發有為、科學作為的活力和潛能,推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只有具備了緊密結合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開闊思路,我們才確立了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發展目標和“一線三點”的正確思路,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才會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我省才會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和科學發展新優勢,整個經濟發展才開始進入良性循環軌道。
經驗之三:執政為民富民強省,創新管理服務社會。《報告》指出:“必須始終堅持富民與強省相統一,切實辦好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扎實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這段論述強調要富民、惠民,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實際上是強調了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重要性。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首先要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讓改革、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這也是廣大黨員干部實現自身價值的最高準則。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只有始終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眾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我們黨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富民與強省的最終價值取向也要最終落腳到這一點,這就必然要求科學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只有不斷推進科學社會管理,我們才能不斷完善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經驗之四:深化改革增創活力,完善體制破解難題。《報告》指出:“必須始終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著力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精神破解發展難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這段論述重申了改革和創新對于完善體制機制,破解發展難題的重要性。改革與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重要引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之所以存在諸多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矛盾和問題,有思想觀念上的原因、工作方法上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體制機制不完善、不健全、不適應。實踐證明,正是由于省委和各級黨組織不斷致力于深入改革,不斷提高山東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省份,堅定不移地鼓勵和支持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堅定不移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堅定不移地用改革、開放和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不斷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深化綜合配套改革,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和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征程上才逐漸清除了發展障礙,發展的政治和體制環境才不斷得到優化,發展的潛力和后勁才不斷得到釋放與增強。
經驗之五:奮發進取創新實干,齊心協力務求實效。《報告》指出:“必須始終堅持激發和調動各方面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保持昂揚向上、爭創一流的精神狀態,奮發進取,創新實干,不圖虛名,務求實效,營造推動科學發展的濃厚氛圍。”這段論述主旨鮮明、言簡意賅,實質是說明了激發人們的進取之心,營造干事創業濃厚氛圍的重要性。進取心指人們在各自工作中不滿足于現狀,堅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標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工作心理狀態。它體現了人們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是成事之基,是力量之源。具有進取心的人,渴望有所建樹,勇于迎接挑戰,為自己設定較高的工作目標,要求自己工作成績出色。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進步,一個重要推動力量,就是人們積極向上、創新實干的進取之心。激發人們干事創業的進取心,必然要營造推動科學發展的濃厚氛圍,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團體優勢,形成眾志成城謀發展的生動局面。五年的發展成就證明,只有不斷激發全省人民的創造激情和熱情,不斷營造團結和諧、同心同德的濃厚工作氛圍,才能切實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使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競相迸發,形成推動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和富民強省新跨越的強大合力。
經驗之六: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夯實筑牢執政根基。《報告》指出:“必須始終堅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富民強省抓好黨的建設,強基固本,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努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這段論述說明了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是推動我省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和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關鍵取決于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取決于黨員干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取決于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全省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執政能力,決定了各項事業發展的興衰成敗。只有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努力造就一支胸襟寬、眼界寬、思路寬的干部隊伍,才能促進我省各項事業健康發展。五年的實踐證明,正是因為我省始終把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貫穿于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和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全過程,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發展黨內民主、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加強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加快建設能夠擔當歷史重任的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我省才不斷開創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政通人和的新局面。(張華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2 奮斗目標和總體要求
關于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總體要求。姜異康同志在十屆黨代會《報告》中指出:“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主題主線和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定不移地以富民強省為目標,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統籌發展為著力點,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的硬仗,切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大文章,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實現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新跨越,在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征程上走在前列,譜寫山東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這其中包括幾個層次的問題。
一是總基調和總目標。《報告》強調牢牢把握主題,也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主線,也就是轉方式,調結構;總基調,是穩中求進。其中“穩”是增長的關鍵。我們既要保持一定的經驗增長速度,又不能忽高、忽低,而是要穩中求進;總目標:是富民強省。富民強省的總目標從九屆黨代會就提了出來,這里保持了它的延續性。
二是動力、著力點和工作重點。動力,還是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著力點提了三個,即創新驅動、提質增效和統籌發展;一個硬仗和兩篇文章:即打好轉方式、調結構的硬仗,切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文章。
三是全面推進六個建設,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這六個建設概括地非常全面,同時也構成了整個黨代會報告的主體。除了生態文明建設,其它五個建設構成了《報告》的五個部分。而生態文明建設合并到經濟建設中一起講。這主要是因為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聯系更加緊密。這里值得指出的是,社會建設作為一個重點,包括了民生改善等多項內容,改變了過去只重視經濟建設,忽視了社會建設的思維定勢。
四是總體要求:即實現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新跨越,譜寫山東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這也是整個報告的大標題所表達的內容,體現了這次黨代會的根本任務。這兩句話,其中前一句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這是我們實現目標的手段和途徑,而譜寫山東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則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努力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美好生活其含義比過去的“富民”含義更加豐富。富民只強調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而“美好生活”,既包含了居民收入增加,還包含了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各種訴求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滿足,活得更有尊嚴,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幸福指數更高等多方面內涵。
關于努力實現“一個提前”的奮斗目標。姜異康同志在報告中指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做到“一個提前、六個更加”。所謂一個提前,也就是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在山東省以往的規劃中,實現全面小康的時間是2020年。報告提出,經過今后五年的奮斗,也就是到2017年,我省將提前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現在起,要對照我省實現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看看在哪些指標上,我們已經完成或有希望完成;還有哪些指標,我們差距還比較大,必須經過發奮努力才能完成,如何補齊短板,完成提前實現這一目標的承諾。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就是說,要在提前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始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開辟山東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
關于“六個更加”的具體要求。報告提出,要實現這一奮斗目標,必須做到“六個更加”。
一是經濟發展方式更加科學。在這里,報告提出了我省今后五年將要實現的兩個經濟指標。從經濟總量上看,GDP要躍上7萬億的臺階,也就是要在目前4.5萬億的基礎上,再增加2.5萬億。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覺得應該是有把握的。只要今后5年GDP保持每年7.5%左右的增長幅度,就可以實現。從人均水平上看,人均生產總值要超過1萬美元。去年,我省人均生產總值已達到7300多美元。再經過5年奮斗,突破1萬美元是完全可能的。這也意味著,我省將進入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報告指出,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更加科學,還必須使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更大進展,三次產業比例不斷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實現倍增,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因此,報告還第一次明確提出,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15%以上等可以量化的指標。
二是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在談到過去五年山東發展存在的問題時,報告曾指出我省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夠協調,城鎮化水平不高的問題。為此,這里提出了重點區域帶動戰略作用要得到充分發揮,也就是我省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藍色經濟區建設等區域戰略要大力推進,提出海洋經濟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要達到23%以上。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鎮化率達到56%以上。也就是說,未來五年,我省城鎮化率每年要保持提高一個百分點,才能完成這一任務。報告還首次提出在區域經濟發展上要打造新的經濟隆起帶和科學發展高地,形成城鄉一體、區域聯動,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實現跨越的區域發展新格局。這一新的概括可以說是有點——科學發展高地;有線——經濟隆起帶;有面——東部、中部、西部。是山東區域發展最全面的概括。
三是文化更加繁榮發展。加快山東的文化強省建設,文化繁榮發展是重頭戲。報告明確提出,這五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加深入人心,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這里,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硬任務,也是政府的重要責任。這就需要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報告明確,財政對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長幅度,要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這是一個硬指標,充分說明了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同時,提出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山東要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性文化中心,這也是山東成為文化強省的重要標志。
四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富裕。報告中提出的兩個數據,展現出黨和政府對民生的重視。報告提出,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60%以上。這標志著我省的財政真正實現了從建設型財政向公共服務型財政的轉型。公共財政的職能主要是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從而實現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的提高。報告還提出了老百姓最關心的一項數據,就是今后五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本實現翻一番。居民收入水平要在五年內基本實現翻番,要求每年的增幅要達到13%—15%,這是一個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居民收入五年倍增的目標,表明了黨和政府一定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的決心。
五是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宜居。報告提出,今后五年,生態山東建設要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全面完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這對于山東這個重化工業大省來說,能下決心提出這樣的指標是不容易的。我省作為一個能耗高,排放量大的制造業大省,完成這任務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就是說,我們寧肯發展地慢一些,項目少上一些,也要保證我們的青山綠水,保證城鄉環境宜居水平顯著提高,展現生態山東、綠色山東的新形象。
六是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需要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提高我省的法治建設水平,通過推進平安山東建設,推進社會管理的創新,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社會矛盾調處化解機制的不斷健全完善,使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切實保障,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的生活更有安全感。這也是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前提。報告提出,通過法治山東建設和平安山東建設,必將會使誠信發展、充滿活力、安全有序、文明和諧的社會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秦慶武 山東社會科學院省情綜合研究中心研究員)
3 加快推動轉型升級
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將“加快推動轉型升級,增創產業發展新優勢”作為“牢牢把握主題主線,加快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的六大任務的首要任務提出來,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把穩增長與轉方式調結構相結合,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的信心和決心。
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促進消費的長效機制,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當國際金融危機對我省外向型經濟沖擊不斷增大,且對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日益顯著時,擴大內需的重要性凸顯。可以說,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型需求,增加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但是,近年來山東省消費率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山東省內需不振、居民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工業結構偏重,資本要素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比較高;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影響居民就業與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企業占比過高,中小企業發展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發達;城市化水平低;人均財政收入水平低,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受限等等。因此,需要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加快城市化進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財政政策體系等作為根本性對策,從而提高消費水平,化解經濟壓力,轉變發展方式。同時,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高度重視發展實體經濟。一是從提高投資效益、規避投資風險的角度出發,加強對市場的深入分析和論證,不斷提高投資效率,堅決抑制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二是在保持合理的政府投資規模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資,保證投資的多元化。三是將投資的重點轉向民生領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業比重,大力推進投資結構優化升級。四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合理引導社會資本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構建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雙輪驅動”戰略,推動產業高端提升。為此,就要抓住全球經濟調整的戰略機遇,構建山東省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當前應突出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推進工業內部結構調整的進程。山東目前仍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推進工業化仍是未來經濟發展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現在的問題是,不能走傳統的靠大量要素投入的工業化老路,而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提高工業部門的技術含量,同時調整工業內部結構,推進工業由過多依賴要素投入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化發展的進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山東省已經制訂了“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而且明確,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力爭達到10%左右,2020年力爭達到20%左右。目前,應抓住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有利時機,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醫藥和海洋開發等產業發展壯大,努力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使經濟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三是把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切實加快服務業發展。山東已步入了比較成熟的工業化中期階段,按照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正處于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過渡的時期,服務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推動園區提升和產業集群式發展
《報告》強調要實施園區提升和產業集群壯大工程。產業集群有利于提高企業專業化水平,形成核心競爭力和規模經濟;有助于發揮資源共享與群體協同效應,獲得外部經濟和低成本優勢;可使原來基于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發展為創新創業優勢;能提高區域對特定產業活動的“黏著力”,對經濟貢獻具有乘數效應。國家及省各類園區應成為產業集聚、人才集聚、創新要素集聚的核心載體,深化創新創業、金融、人才、國際化等工作,推動各類園區轉型升級,使各類園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主導區、調整產業結構的先行區和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示范區。山東省可以根據我省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堅持布局科學合理、產業相對集聚、用地節約集約的原則,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和海洋等產業和產業鏈,規劃和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新興產業基地園區,通過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重點支持,引導技術、人才、信息資源和資本向基地園區聚集,在優勢區域、主要中心城市形成若干創新能力較強、產業鏈較完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基地,推動其產業規模快速膨脹,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總體實力進一步增強。
兩化深度融合促“智慧山東”建設
報告中提出,要增強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推進“智慧山東”建設。隨著社會發展,各種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我們日益生活在一個“智慧的地球”之中,傳統的生活正在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在2012年2月19日的山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曾提出要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服務業、物聯網和云計算為重點的信息產業,啟動“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加快建設智能工業、智能物流、智能礦山、智能交通、智能電網,逐步形成“智慧山東”基本框架。省十次黨代會再次提出推進“智慧山東”建設,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此問題的高度重視,也可以讓我們充滿期待與憧憬:“智慧山東”會讓我們的生產生活更加“智慧”。(袁紅英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4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山東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位之重的位置。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加快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在“三農”工作方面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在延續以往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我省農業農村發展實際情況,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覆蓋面廣、打基礎管長遠的促進山東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為促進山東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政策目標。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創農業農村新優勢
現代農業是繼原始農業、傳統農業之后的一個農業發展新階段。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和工業化。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過程。作為農業大省,近年來山東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高,農業外向化高,農業農村改革成就突出。“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山東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其農村改革在國內具有榜樣和標桿的作用。
按照省十次黨代會精神,結合我省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探索有山東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子,增創山東農業農村新優勢。一是圍繞實施千億斤生產能力建設規劃,進一步夯實糧食生產基礎,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以園區建設和品牌創建為重點,大力發展高端高質農業、高效特色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三是以推行農業標準化和加強質監體系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四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進一步提升農業市場化、組織化、產業化水平。
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
近些年來,隨著山東省農業農村結構的積極調整、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深刻變革、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山東省農業經營主體已經開始分化,除了一般的小農經營主體外,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農業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體現了改造傳統農業的歷史規律性,引領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符合提升農業現代性的基本要求。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正是順應了新階段山東省農業生產的新變革和經營主體及方式的新變化。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現代農業發展最重大、最關鍵、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使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同步發展,才能緩解制約農業資源環境的“瓶頸”,才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才能增加農民收入。“十一五”以來,山東省在向農業強省的跨越中,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農業發展的首位,不斷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打造優質農產品,現代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58%,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貢獻已經超過了土地、勞動力、資金投入和制度的貢獻份額,全省已經進入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必須通過加快科技進步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來為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在這種背景下,省第十次黨代會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和山東省實際出發提出,“努力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以上。”
推進現代水利示范省建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以功能齊全、運轉協調的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和設備為基礎的。山東省是我國資源性嚴重缺水省份,人均水資源量344m3,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7%。旱災是山東省各種自然災害中的第一大災,2010——2011年期間更是遭遇全省范圍內60年一遇、局部為20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構成嚴重威脅。2012年以來,為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落后面貌,山東省對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切實把水利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水系生態建設,不斷推進水利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升水利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防洪減災能力,大幅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省第十次黨代會更是明確提出,要推進現代水利示范省建設,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6000萬畝以上。2012年我省將投入214.66億元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將8500萬畝有水澆條件的耕地納入不同類型的灌區規劃,通過新建一批、恢復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逐步使之成為“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
另外,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還提出,要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抓好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全省一半以上的農戶住進新房;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深挖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深化農村經營體制、土地管理制度、金融服務體制等方面改革,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我們相信,這些措施的提出和實施,必將大大推動我省現代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業農村的新優勢,使山東“三農”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張清津 山東社會科學院農發所所長)
5 加快實施藍黃引領戰略
加快山東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在區域科學布局與協調發展上,深入謀劃和科學制訂全局發展的新思路,堅持不懈地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并進一步豐富發展戰略的內涵,不斷增創山東發展的新優勢,努力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是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的山東版圖區域發展的新思路,繪就的齊魯大地戰略布局的新宏圖。
堅持不懈地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
遵循區域發展規律,制訂區域戰略,打造特色,形成競爭優勢,已經成為經濟區域化發展的最大亮點山東是環渤海地區與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結合部、黃河流域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東北亞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條件優越,海洋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生態環境良好,具有加快發展藍色經濟的巨大潛力,發展藍綠經濟,是山東揚長避短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現實需求。
藍黃兩區作為國家戰略,是我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的重大戰略舉措。實施海陸統籌,在擴展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接替空間、開辟具有廣闊前景的新興產業發展領域和建設具有極大價值的新經濟區方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藍黃戰略為山東發展樹立新航標,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山東加快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提升了山東的發展地位,增添了山東發展的動力,促進了山東經濟在更高層次上的又好又快發展。
全省圍繞“兩區”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強化措施,全力推進,各項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呈現出投入力度大、增長速度快、質量效益好、發展后勁足的良好態勢,資源要素加速極化和集聚,增長極的作用日益顯現,在帶動全省實現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多實惠的發展上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經濟新優勢,特別是日益增強的區位資源優勢、發展空間優勢、新興產業優勢、海陸統籌優勢、先行先試優勢、對外開放優勢,為打造科學發展高地注入了動力與活力,提升了發展競爭力,對我省全局和長遠發展起著頂梁柱的關鍵作用和重大的戰略支撐作用。
山東在今后五年的區域發展中,要在國家戰略規劃的引領下,突出藍黃兩區建設的主體戰略地位,全面落實規劃目標要求,率先轉變發展方式,更加凸顯藍黃“兩大引擎”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加速增長點的快速極化。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推進海洋經濟改革發展試點,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范區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在高效生態經濟區,突出高效生態經濟特色,把黃河三角洲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
豐富山東區域發展戰略內涵
區域發展優勢,是資源稟賦、經濟特色決定的。合理布局區域發展,培育經濟特色,是山東在新起點上實現經濟文化強省新跨越的重要經濟基礎和條件。按照經濟發展的特色理論與增長極理論,必須科學調整空間布局的戰略與政策方向,努力實現特色發展,錯位發展。要牢牢把握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原則,堅持高起點定位,大格局謀劃,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形成區域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依據各地發展的不同特色與優勢,堅持全省發展一盤棋,明晰全景藍圖,有利于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山東發展進入科學協調發展軌道,進一步提升區域創新發展的整體能力。
按照山東實際,新征程中全省區域發展戰略的豐富內涵是,在突出藍黃兩區建設重點戰略的同時,支持青島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發揮龍頭作用。繼續發揮濟南優勢,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帶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做大做強。推進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深入落實國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區政策,實施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鋼鐵精品基地,促進魯南經濟帶發展。支持菏澤打造魯蘇豫皖交界地區科學發展高地,進一步研究制定支持包括魯西南、魯西北在內的西部地區發展的優惠政策,建設新的經濟隆起帶。支持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完善政策措施,突出特色經濟,壯大優勢產業,整體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增強縣域綜合實力。加強同周邊省市的聯合對接,強化省內各地的協作配合。加快構建以濟南都市圈、膠東半島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科學布局,城鄉互促共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規范有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依據形勢的發展,規劃打造中日韓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
把山東區域發展布局做實做優,增創發展新優勢,形成綜合競爭力:一要把握科學發展的實質,統籌全省布局。二要豐富發展內涵,推動產業與區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要拓展發展空間,提高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合作水平。四要破解發展難題,利用有關政策,推動發展方式根本轉變。五要積極推動區域創新,發揮比較優勢,培育新的絕對優勢,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活力與魅力。
增創區域發展新優勢
目前山東已經步入國家戰略引領下的重要發展階段,藍黃國家戰略的疊加與引領,是山東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也是推進區域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要按照聚焦藍黃、放大優勢、創新發展、先行先試、統籌一體、打造高地的思路,堅持區域發展與產業培植相結合,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
藍黃國家戰略的引領作用表現在,藍黃兩區在全國所具有的獨占和核心優勢,對全省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引擎作用,對轉方式調結構具有重要抓手作用,對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在全省區域發展上實現科學布局,聯動統籌,擴大運作空間,也是藍黃兩大戰略規劃應有之義。藍色經濟區是以海洋經濟為主題,以區域優勢產業為特色,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前提,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經濟功能區。藍色經濟區設有主體區與聯動區。從產業特色來看,兩區建設是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從區域經濟版圖的整體規劃來看,兩區建設是中國區域發展版圖中的重要板塊,它將成為環黃、渤海的隆起帶和東部沿海增長極。藍黃兩大戰略規劃,是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背景下賦予山東探索區域經濟跨越發展的重大使命。要實現兩區發展規劃的重大使命,必須從山東半島、山東省、全國區域發展的宏觀背景出發,統觀全局、明確思路,重點帶動中要重視聯動,努力追求協同效應。(鄭貴斌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6 加快建設創新型強省
姜異康書記在報告中指出:“建設經濟強省,核心是建設創新型省份。”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判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經濟史的角度看,區域經濟發展中心總是隨著科技創新中心的轉移而不斷轉移的。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教授的競爭理論,目前我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到了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發展階段。特別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區域經濟競爭力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區域內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及技術的轉化應用擴散。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已成為推動山東發展轉變經濟方式,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
如何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打造科技支撐新優勢?《報告》為我們明確了方向和重點。
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形成創新驅動新格局。
要發揮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頂層設計作用,在其實施過程中,以我省的科技創新資源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為著眼點,以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為宗旨,強化知識創新、技術應用和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要圍繞創新型省份建設總目標,發揮濟南、青島、煙臺等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要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的原則,圍繞科技創新的優勢領域,集中力量,培育創新基地。立足于園區的特色和優勢,扶持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推動創新主體的網絡化互動,形成技術突破、平臺支撐、產業引領的創新驅動新格局。
實施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工程,著力解決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要全面落實高技術產業自主行動計劃,根據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和我省的產業發展基礎,進行超前謀劃、重點布局,選擇一批產業發展急需、具有前瞻性、帶動性和系統性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集中力量攻克。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重點領域首臺(套)技術裝備,著力增強傳統產業和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搶占下一輪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和制高點。
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工程,強化重大科技研究與試驗性發展的條件建設。
按照重點跨越,引領未來的方針,實質性推進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山東省國家新藥研發平臺和山東超級計算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增強核心技術突破能力。依托重點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設一批省級以解決關鍵共性技術為主的公共研發平臺,以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為主的公共技術平臺,以提供檢測服務為主的公共檢測平臺,以提供科技文獻、情報、資料、信息服務為主的科技信息平臺,力爭全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總量超過1000家,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平臺的綜合創新能力。支持濟南國家信息通信創新園和青島“藍色硅谷”建設,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電子信息、半導體照明(LED)等產業集群,并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推動協同創新機制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促進科技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完善科研成果產業化機制,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支持重點企業建立境內外技術研發機構,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術、信息聚集優勢和企業接近市場、資金雄厚的優勢,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權責明確、合作緊密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吸引更多的國外大企業來我省設立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
加強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提升創新型人力資源供給能力。
科技創新活動依賴于創新型人才對知識和信息的介入與處理。目前,我省存在著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人才結構和分布不夠合理,科技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報告》指出,要堅持以用為本、以用育才、以用聚才,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具體的說,就是要發揮創新型人才在創新型省
份建設中的作用,優化創新型人才,配置、培養、引進、激勵機制。要大力推進“泰山學者建設工程”、“創新團隊建設工程”等領軍人才和團隊的培育工作;注重一線創新人才的培養,增設高等院校工科專業,強化創新實踐能力,增加創新實訓基地;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能力,落實完善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期權和股權激勵等人才激勵政策,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造就有利于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社會氛圍,讓創新才智在齊魯大地充分涌流。
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報告》要求,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完善鼓勵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法律保障制度、政策體系,切實落實國家和省有關鼓勵創新的政策措施,形成創新友好型政策法律制度環境。深化科技及配套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市場中的基礎作用,形成弘揚科學思想,尊重首創精神,激發創造熱情,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持續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未來五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充分發揮政策性資金的引導作用,強化財稅金融政策支持,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培育和發展創新業風險投資,創新投入方式,形成政府引導和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多元化激勵機制。(曲永義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7 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要保持長久的繁榮,就必須擁有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在全面分析我省過去五年經濟發展成就和當前經濟發展面臨新形勢的基礎上,明確指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今后五年中,必須堅定不移地以富民強省為目標,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新跨越。
未來五年,改革開放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使命。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過去30多年來經驗的總結。沒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勇于突破傳統經濟體制束縛的意志,就不可能有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沒有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化危為機的探索精神,就不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就不可能實現我省經濟發展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跨越。經濟發展的實踐一再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興省必由之路,科學跨越發展的動力源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改革開放的大旗應該始終被高高舉起,毫不動搖。惟有樂于創新、勇于探索,不為風險所懼、不為誘惑干擾,才能有所作為,不斷開創經濟社會建設的新局面,沒有改革的強力推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都無可談起。惟有主動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區域合作,才能在世界風云變化中謀取先機,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化解國際風險,堅實我省經濟發展的基礎、擴大經濟增長的空間。
未來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促進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切實推動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隨著改革的進展,目前進入攻堅階段。深化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面臨情況更加復雜,矛盾和困難更多,任務更加艱巨,遇到的阻力也就更大。在新形勢下,我省應進一步把握改革開放的新要求,更加堅定、更加自覺、更加有力地改革開放,更加重視改革節奏的把握和規劃設計,在把握好改革任務的輕重緩急、社會承受程度和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
深化改革應當以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目標,從體制機制上增強山東經濟發展動力。根據山東經濟發展的實際,目前應力爭在市場經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和金融體制四個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的重要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基本市場制度方面,我國一直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國內其它省市相比較,我省素以“大象經濟”的特征聞名,國有經濟在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較大,而民營經濟發展嚴重不足。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新機制,切實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性領域集中,逐步減少一般競爭性行業國有資本規模和國有企業數量,進一步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深入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增強國有經濟發展活力,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帶動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另一方面,以推動民營經濟大提升大發展為重點,引導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山東在促進經濟企穩回升同時,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對中小企業實現了由“抓大放小”到“抓大扶小”的轉變,推動了民營經濟的崛起,企業數量、規模、年增加數、從業人員、注冊資本、科技實力都有較大幅度增長,民營經濟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已經開始支撐起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但與國內先進省市相比,仍然比較落后。今后山東將在貫徹國家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完善扶持實體經濟的政策措施,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優化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環境提高民營企業發展的后勁和動力。在財稅體改革和金融體制方面,在保持分稅制財政體制框架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健全上級和下級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按照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收配置的原則,健全和改革稅收體系,健全地方金融體系,完善金融機制,使財稅體制、稅收體制和金融改革能夠充分適應當前激烈市場競爭的需要,成為我省制度競爭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擴大開放應當以實施更加積極主動地開放戰略為著力點,從發展空間上增強山東經濟發展的動力。山東在今后發展中高度重視開放戰略的調整,大力提高產品質量,積極培育出口產業集群,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著眼于優化外資結構,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招商引資,深化與跨國公司的戰略性合作,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和高端項目,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積極利用金融危機以來的有利時機,鼓勵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積極推動海外產業發展,促進海外能源開發,鼓勵企業開展海外并購和海外研發,培育海外企業,穩步推進海外園區建設,大力拓展海外工程和海外勞務,以此拓展山東經濟發展的空間,進而提高山東開放的活力。 (顧春太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所長)
8 加快建設生態山東
建設生態山東,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關系到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到生態環境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提高生態山東建設水平,增創綠色發展新優勢”,并對今后5年的生態山東建設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具體部署。
加快建設生態山東意義重大
首先,加快建設生態山東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山東資源消耗量大、對外部資源依賴程度高、節能減排任務重,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突出因素。加快生態山東建設,從根本上改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方式,強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才能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瓶頸,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其次,加快建設生態山東是以人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民生之所需、民心之所向。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加快建設生態山東,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才能更好地滿足全省城鄉居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和要求。
第三,加快建設生態山東是順應綠色發展趨勢、增創發展新優勢的戰略選擇。隨著國內外能源、礦產等資源短缺趨勢的日趨強化,以及全球環境問題的日趨嚴峻,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已成為大趨勢,搶占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正在展開。加快建設生態山東,增創綠色發展新優勢,才能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加快建設生態山東的主要著力點
建設生態山東的過程就是提升山東生態文明水平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就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為未來5年生態山東建設指明了方向。
未來5年,生態山東建設將圍繞"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宜居"的目標,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努力形成綠色發展模式。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生態山東建設的主攻方向,全面優化提升經濟發展的結構和質量。大力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引導和倒逼機制作用,加快發展與節能環保密切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生態高效安全農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支持開發綠色技術、綠色產品,探索建立低碳經濟示范區,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抓好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構建綠色產業鏈和資源循環利用鏈,努力把園區建設成為產業高地、創新高地、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高地。
二是強化節能減排和環境污染防治。節能減排是生態山東建設的重要抓手。要進一步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抓好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農業、商業與民用六大領域節能,組織實施“節能科技提效、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循環經濟促進、新能源推廣應用、節能管理數字化和節能人才”六大節能工程,開展千家重點用能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確保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嚴格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強工業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鞏固提高流域治污成果,以南水北調沿線和小清河流域為重點,全面構建“治、用、保”系統推進的科學治污體系,突出抓好大氣污染治理,強化土壤、重金屬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切實解決好損害群眾健康、老百姓關心關注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嚴格控制海域污染和陸源污染源,加強海岸帶保護,構建強大的藍色生態屏障。
三是深入實施綠色山東等重大生態工程,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加快造林綠化進程, 突出加強以沂蒙山區為重點的荒山綠化和沿海防護林建設,建設“綠色山東”,力爭今后5年內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6%以上。認真落實全省水系生態建設規劃,加強水系生態建設,全面建成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干線工程,加快小清河綜合治理,抓好“四帶三區兩湖一環”造林綠化和黃河三角洲、南四湖等濕地建設,新建一批濕地保護區,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人水和諧的生態水系,率先建成“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示范省”。修復受損生態環境,著力抓好水土流失、破損山體、采礦塌陷等生態脆弱區的恢復和治理。統籌考慮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在全省規劃建設一批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維持和恢復生態服務功能。加大海洋生態保護力度,加強對漁業資源、海岸灘涂、海岸帶、岸線資源、海域資源的統一規劃、科學開發、合理利用。
四是完善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探索建立生態環境和資源補償懲罰機制。推動生態山東建設,必須從改革上找出路、下功夫,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要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立法,建立健全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等重點領域的法規制度。深化環保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引導和促進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山東建設。健全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充分利用經濟手段促進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產品開發和消費。健全生態山東建設績效評價考核體制,調動各級黨委政府抓生態環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明確生態補償重點領域,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和方式。
五是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引導全省人民積極投身生態山東建設。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廣泛動員全省人民積極投身生態建設,把齊魯大地建設得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要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 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態文明素養。加強對生態山東建設重要性的宣傳,增強全省人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引導全省企業和城鄉居民自覺選擇資源節約、綠色環保、低碳排放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生態文化理論研究,積極構建富有山東特色的生態文化體系,為推進山東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思想支持。(李廣杰 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9 加快向文化強省邁進
省委書記姜異康在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在未來五年,要努力推動山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表現出更加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并從不同方面對山東文化強省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改革措施作出了布置。我們一定要從富民強省、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戰略高度,加快推進山東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一是強化理論武裝工作。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正確反映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對我國社會未來現代化壯麗圖景崇高而又合理的設計和向往,要把它們轉化成山東人民的精神武器和內心信仰,就必須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地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為此,全省各地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乃至整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黨員干部教育、群眾教育和學教教育重要內容之中。
二是加強教育宣傳普及。加強宣傳教育普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我省要在內容、形式、載體等方面進行創新,真正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內容方面,不僅要在全省范圍內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要展示各行各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所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就,尤其是要宣傳先進典型和鮮活經驗,使人們接受生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形式方面,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優秀齊魯文化相結合進行宣傳教育,提煉、概括和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山東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人們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是弘揚崇高精神,注重道德養成。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省區缺乏崇高精神的引領和驅動,就不可能成為經濟文化強省。為此,《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沂蒙精神,進一步培育新時期山東精神。以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以改革創新、開放包容、忠誠守信、務實拼博、敢為人先為基本內容的新時期山東精神,是推動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秀精神資源,它們都鮮明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和價值觀念,應在文化強省建設過程之中大力宣傳、教育和弘揚,以為山東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良好的精神動力、行為規范和價值支撐。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傳承山東人民忠厚淳樸、勇敢堅韌、豁達包容、重諾守信、奮力爭先、創新實干的優秀品格。這對于傳承優秀齊魯文化、塑造山東人優秀人格、共建精神家園,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就必須堅持政府主導,轉變政府職能,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加快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山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日益完善我省公共文化設施,盡快實現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要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公共文化管理設施向社會發展開放,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形成15-20分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
二是加強文化創作生產的引導管理。推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具有齊魯風格、山東氣派、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是文化強省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了促進以文學藝術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品生產繁榮發展,就要致力于從多方面加強引導管理。首先是繼續堅持“雙百”方針,堅持“二為”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其次是樹立強烈的精品意識和品牌意識,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和全省文化創作“精品工程”為抓手,進一步培育壯大魯劇、魯版圖書、齊魯畫派等系列品牌;再次是要致力文化產品創新,發揚學術藝術民主,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積極創新。
三是大力發展社會群眾文化事業。我省農村文化建設相對較為薄弱,必須按照山東加快文化強省的意見要求,堅持統籌協調和均等普惠的發展理念,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加大新農村文化建設力度,逐步縮小城鄉文化差距,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我省應進一步健全機制,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積極推進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機關文化建設,使活動的開展常態化、規范化。當前,生活藝術化和藝術生活化已成為文化發展的一大趨勢,我省應利用好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在山東舉辦的良好機遇,努力促進全省各類藝術事業的發展繁榮,大力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一是優化文化產業主體結構。要培育壯大骨干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整合行業資源,共同投資,相互參股,兼并重組,形成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要扶持發展中小微型文化企業,切實解決它們融資難的問題,加快組建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微型文化企業。
二是優化文化產業所有制結構。要堅持公共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戰略方針,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確保國有文化資本在總量上占明顯優勢。要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社會企業的服務監管,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做大做強。
三是優化文化產業縱向結構。要在繼續保持山東傳統文化產業優勢的同時,努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施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和“創意山東計劃”,把文化創意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統計指標之中。著力促進網絡服務、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電子商務、文化信息、藝術培訓、廣告設計等新興文化產業。同時要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優先發展文化旅游業,著力打造“好客山東”這一知名品牌。
四是優化文化產業產品結構。文化產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運用。可以說,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制勝的關鏈,為此,《報告》強調要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業,加快文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形成文化與經濟、科技互動發展的格局。
五是優化文化產業鏈條結構。文化流通、消費是文化產業總體發展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各類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完善山東文化產業博覽會等綜合交易平臺;積極引導擴大文化消費,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培育文化消費增長點。
六是優化文化空間結構。《報告》要求以大項目帶動我省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形成一批國家和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區,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可以說,文化產業園地和基地既是提高文化產業集中度、發揮規模效應的有效載體,也是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結構的重要措施。我省應按照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發揮優勢、注重實效的原則,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
推動文化改革創新
一是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仍應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原則,遵循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宣傳、全面推進的總要求,加快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非時政類報刊單位改革,黨報發行體制、影視分離、重點新聞網站改革,鞏固和完善出版、發行、電影、廣電網絡、綜合執法等行業的改革成果。尤其是那些已經進行初步改革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要切實轉換內部機制,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
二是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內部機制改革。姜異康在《報告》中指出:“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堅持管用并重,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這一論述為我省未來公益性文化單位改革指明了方向。圍繞增強活力、改善服務,我省要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文化事業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創新服務機制和服務方式,拓展服務領域,提高公益文化服務水平。
三是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文化客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重點。具體說,要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的關系;要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重視國有無形資產和數字產權的管理,確保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要健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體系,強化監管,維護文化生產、經營市場秩序。
發揮齊魯文化優勢
正如《報告》所指出的:“齊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就要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和開發、傳承和弘揚。而要克服我省當前存在的深度開發不足、浪費閑置、經營粗放、集約度不高、缺乏有機整合、肆意破壞等問題,充分利用好、弘揚好優秀齊魯文化傳統,除了要堅持《報告》所講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原則外,還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要加強對齊魯民間傳統藝術、技藝的挖掘研究、傳承保護和推介演示,鼓勵開展富有齊魯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節慶活動,發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積極開展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普及,推動優秀齊魯文化大眾化、通俗化。加強文化典籍整理,深入挖掘和闡發其中的思想價值,維護齊魯傳統文化元素。
二是加強齊魯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法制是關鍵。要使優秀齊魯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就要強化人們的文物法律意識,堅決執行各類文物保護法,建立健全文物安全管理防范體系。要加大對文化遺產資金、技術和人力投入力度,積極實施齊魯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認真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古村落、古文化街區,將文化遺產保護主體功能區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特色鮮明的示范性文化保護園區。
三是推動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保護好才能更好地利用,反過來,只有合理的利用開發才能為保護提供良好的基礎。弘揚優秀齊魯文化遺產優勢,必須走保護—開發利用—發展—保護的良性發展軌道。《報告》對于發揮齊魯文化優勢提出了“綜合開發利用豐富文化資源”的總原則。根據這一總原則,我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履行好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監管職責,推動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運作,注重文化資源利用在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和傳播手段的創新,做好文化旅游業這篇大文章。
四是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報告》強調要努力打造“孔子故鄉,中國山東”文化品牌。這表明,在對外傳播齊魯文化過程中,不僅要整合一切文化資源,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傳播格局,還要注重發揮山東自身的文化優勢和特色,實施孔子文化品牌帶動戰略。齊魯文化對外交往,既要立足于文化事業的發展,也要樹立文化產業意識和市場意識,推動更多山東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鼓勵在境外興辦文化實體,開拓國際文化貿易,提高我省文化產品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涂可國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
10 大力保障改善民生
民生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2007年的省九次黨代會上,省委政府明確提出了“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并把“富民”放在“強省”前面,將“民生幸福”作為強省建設的最高追求。這是山東發展理念的一個重大調整。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努力改善民生,在民生建設方面邁出了越來越堅實的步伐,老百姓也分享到越來越多的改革發展成果。
把民生建設的指標作為干部政績考核發展的硬杠杠。2008年初山東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健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考核監督體系的意見》。該意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調整了考核指標,將民生狀況等指標納入到考核體系中。在8個考核類別中,經濟發展占245分值,社會發展占145分值,可持續發展、民生狀況各占155分值,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建設各占100分值。將民生指標納入了政績考核機制,充分發揮了指標體系的目標導向功能、檢測診斷功能、考核評價功能,形成倒逼機制,促使全省各級干部以民生幸福為工作導向,把民生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在制定發展規劃時突出民生保障。《山東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大幅度增加了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建設的篇幅,提出以擴大供給、提升質量、促進公平、提高效率為主線,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同時還主動下調GDP增長目標,提升收入增長預期,提出“十二五”期間GDP年均增長目標由“十一五”期間的13.1%下調至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并爭取農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
省政府承諾辦成的民生實事逐年增加。2009年省委省政府在“兩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開承諾要集中力量辦好群眾普遍關心的5件實事,自此,承諾辦成的民生實事每年增加,2010年15件,2011年26件,2012年又增加到35件,這70余件實事涵蓋了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教育優先發展、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房地產調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而且,就目前來看,2011年之前的40余件實事件件落實。
政府財政用于民生支出逐年提高。2010年,山東用于民生的財政支出占51%,2011年達到2738.9億元,占到54.8%,提高了3.8個百分點,約占新增財力的70%。2012年財政預算用于民生方面的重點項目投入達到324億元,比上年預算增長25.5%。省九代會以來,全省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計8928元。就業、社保、教育、醫藥衛生、保障房建設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投入。
老百姓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山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2192元增加到2011年的22792元,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368元增加到8342元,增長19.3%。全省五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500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00萬人,連續8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雙過百萬”。不僅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質量也明顯提高,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民生菜單一再拉長,政府投入的真金白銀越來越多。一系列的民生舉措,讓更多百姓分享到“蛋糕:,群眾也越發感受到民生持續改善的力度。
扎實辦好民生實事
民生幸福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政府的根本價值體現。辦好人民群眾的事也是政府的最大責任。收入、就業、教育、住房、健康照顧、環境、個人安全等是人民群眾最為關心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黨和政府要竭盡全力把這些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好,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9600萬山東人民。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把擴大就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就業是城鄉居民獲得認同感和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城鄉居民能夠有富足的生活,需要有保證其生活的收入,而收入主要是從就業中來。擴大就業就要認真落實就業優先戰略,注重選擇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認真分析經濟走勢對就業的影響,積極應對宏觀環境挑戰和就業領域的困難,統籌一二三產業發展,不斷拓展就業渠道,擴大就業容量。中小企業為我省提供了50%的GDP、66%的納稅額、70%的出口創匯額和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要重點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鼓勵更多城鄉勞動者通過創業實現就業。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是兩個就業重點群體,要把解決好高校畢業生、進城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作為全省就業工作的重點。要抓好政策落實,繼續實施以崗位拓展、大學生創業引領、就業服務與援助為主要內容的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系列行動計劃。要積極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為農村富余勞動力開辟更多的生產和就業門路,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要關注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心態和服務訴求,切實解決好農民工關心的現實問題。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要統籌做好國家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工作,整體促進全省普通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辦好學前教育。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積極發展民辦教育。
收入分配關系到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較大幅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當前我省的初次分配中,存在著收入分配過分向非勞動要素傾斜而勞動要素報酬過低的問題,突出表現是: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比較低、工資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較低、勞動要素在企業內部分配比例比較低、企業內部職工分配中經營管理者所得過多而普通員工所得過低。在再分配環節中,存在著政府所得過高居民所得過低、少數居民所得過高而大多數居民所得過低、城市居民所得過高農村居民所得過低、少數行業職工所得過高多數行業所得過低等問題。所以省十代會提出要較大幅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目標是城鎮居民人增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本實現翻一番。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優化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認真落實國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要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社會保障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依托,要“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民眾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也是政府的責任。要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為目標,將更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險覆蓋范圍。要提高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提高社會保障基金抗風險能力和調劑功能,逐步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待遇差距。要健全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正常調整機制,完善物價上漲和低收入群眾生活補貼與保障標準聯動機制,提高城鄉居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