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描述】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提出了“六個著力推進”,即著力推進工業發展制度環境建設、著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推進創新驅動、著力推進融合發展、著力推進協調發展、著力推進改革開放。
為什么會在此刻如此全面地闡述工業的作用和地位?工業對發展實體經濟有何重要意義?如何理解“六個著力推進”的內涵?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就此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歷史使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工業的主導作用和支柱地位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由大變強,依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任務。”苗圩說,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工業產品的技術含量、質量檔次、健康環保、安全標準等方面的要求快速提高。但與此要求不匹配的是,我國產業層次低、升級慢、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舊十分突出。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研發能力和產業化能力弱,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在一些規模經濟特征顯著的行業,企業規模小而散的現象比較突出,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難以提升,缺乏龍頭企業進行產業鏈整合,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創新發展壓力大,稅負較重,相當一部分工業企業面臨利潤微薄、經營困難局面,無力進行新產品研發和商業模式創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積極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苗圩說。
多方配合:改善發展環境,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進創新啟動
“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是當前促進工業發展新的重大課題。”苗圩說,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已經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必須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按推動工業發展的制度框架設計,深化大部門制改革,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只有加強全局性、方向性、戰略性等問題研究,把握規律,拓展思路,才能及時研究解決事關工業發展全局的有關重大問題。”
苗圩認為,營造有利于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要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貿易、投資、土地、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改善工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向工業經濟。此外,還要改善工業產品消費環境,加快產品和產業升級,重點推動利用技術改造優化投資結構。
“當前我國工業規模很大,但總體水平較低,必須加快推動產業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躍升,建立新的產業競爭優勢。要立足現有企業和產業基礎,加強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兼并重組、質量品牌建設,提高工業制造基礎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品牌創建能力、產業集中度,打通產業鏈各關鍵環節。”苗圩說。
苗圩認為,應鼓勵企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產業技術開發平臺、行業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依托科技重大專項,力爭在高端裝備、信息網絡、系統軟件、關鍵材料、基礎零部件等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同時,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一批由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參與的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并完善落實財稅、金融政策,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重要動力:推進融合發展、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鮮明特征,也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是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的重要職責。”苗圩說,我國將加快實施“寬帶中國”工程,推進三網融合,構建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信息產業和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發展電子商務,深化電子政務應用,協調推進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信息化,切實維護網絡與信息安全。
苗圩說,我國正在穩步推進產業有序轉移,推動健全跨區域合作機制,綜合考慮能源資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嚴格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引導地區間產業合作和有序轉移,防止落后產能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工信部已編制發布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健全工業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創新產業承接模式,搭建區域性產業轉移對接平臺,建設一批產業轉移合作示范區,并加強了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產業援助。
“只有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努力創造‘中國制造’競爭新優勢,才能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促進我國發展和各國共同發展良性互動。”苗圩認為,我國應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國內產業發展和國際產業分工,鼓勵實力強、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跨國并購和綠地投資,在全球范圍開展資源配置和價值鏈整合。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支持關鍵零部件和國內短缺資源進口,提高工業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
相關文章